如何知道急洗是有效的?

8 12 月, 2017 / By 王介立醫師
 
通常的故事是這樣,腎友歷經長年的慢性腎衰竭,最後因為各種可能的突發事件,而到了醫院接受幾次的透析。
出院後,來到家裡附近的診所,此時,接手的醫師,要如何評估先前在醫院的透析,效果究竟好不好?
在研究上當然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,而在實務上,我最喜歡的方法,就是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:「你覺得經過這次住院,洗了幾次後,人有沒有比較好?」。基本上,只要尿毒的診斷是正確的,那麼洗下去的預期答案,就幾乎是一定會「覺得比較好」。
 
「主觀上覺得進步」,在醫學上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,這除了可以是症狀量化下的表達外,更可以代表生活品質的指標,尤其在透析界更是如此。透析程序可以在基本上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餘命延長,但很快就會碰到瓶頸(無法很簡單地將餘命拉到跟正常人一樣),因此治療的目標不會只是放在生命的延長,更要強調生活品質的維持。
 
換個角度來說,這也表示一件事,「抽血數值其實是相對不重要的」。事實上,這不是文青式的浪漫講法,在學理事實上也是如此。因為透析過程對抽血數值的影響很大,因此開始透析後所抽的尿毒素,已經很難提供我們如同過去未透析時的資訊量。我們在實務上是受健保限制很大,才會在抽血很注意尿毒素的高低,但在國際學界的共識裡,開始透析後基本上是不太管這一塊的。
 
除此之外,另一個想表達的點,是醫師看病人的哲學。針對無法治癒的慢性疾病,如透析,抽血數值應該是擺在第二位的,最重要的還是病人「主觀症狀及生活品質上的滿足」。這種以生活品質為目標的治療哲學,也可以算是近年來醫學界做研究時的主流做法之一了,因此也不算是什麼標新立異的說法。
 
寫到這裡,就不禁要感嘆,醫療怎麼可能有常規呢?誰來告訴我,如何定義何謂「好的生活品質」呢?每一個患者,即使大方向的處理原則是相同的,但在細膩處是一定會有些許差異的。如果只看抽血就可以決定該怎麼做,那醫師真的交給AI就夠了…..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