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骨護心:讓腎臟病患面對「礦物質與骨骼失衡」更安心

保骨護心:讓腎臟病患面對「礦物質與骨骼失衡」更安心
給透析病友的一份簡易指引

腎臟功能受損時,身體調控鈣、磷、維生素D、甲狀腺素(PTH)等礦物質與荷爾蒙的能力便會失衡,這在醫學上稱為「CKD–礦物質與骨骼失衡(CKD-MBD)」。除了對骨骼造成影響,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以下重點整理,幫助各位了解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的「骨頭」與「心臟」。


一、為什麼腎臟病會影響骨骼與心臟?

  • 腎功能下降:身體排不出多餘的磷,導致磷偏高;同時鈣可能不穩定、維生素D 轉化不足,進而造成副甲狀腺(PTH)分泌失衡。
  • 骨骼:長期礦物質失衡會破壞骨質結構,導致骨質疏鬆甚至骨折風險上升。
  • 心血管系統:高磷、高鈣或其他代謝異常,可能引發血管或瓣膜的鈣化,並加重心臟負擔。

二、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骨骼或心血管方面的風險?

  1. 抽血檢查
    • 定期監測血磷、血鈣、PTH維生素D等,可大略看出礦物質代謝的狀況。
  2. 骨密度檢查(DXA)或 X 光
    • 若有骨質疏鬆或椎體壓迫性骨折,需盡早發現、及時處理。
  3. 心臟或血管檢查
    • 心臟超音波、胸部 X 光、或(醫師評估後)做電腦斷層檢查,有助於早期看出血管或心臟瓣膜有無鈣化現象。

三、日常照護重點

  1. 控制血磷、血鈣

    • 飲食調整
      • 避免含磷過高的加工食品,如罐頭、臘肉、含磷酸鹽添加物之飲品(部分碳酸飲料)。
      • 含鈣與維生素D的食物(適量奶製品、小魚乾等)要在營養師指導下斟酌攝取,避免鈣過多或不足。
    • 磷結合劑或鈣製劑
      • 依照醫師指示配合服用;若覺得劑量過高或出現副作用,一定要先與醫師、護理師溝通,不可自行停藥或加藥。
  2. 維生素D 與副甲狀腺(PTH)管理

    • 若血中維生素D 明顯不足,可能需要額外補充(營養型或活化型維生素D),以協助維持正常骨骼代謝。
    • PTH過高或過低都對骨骼不利。有些病友可能需要用**鈣敏感劑(calcimimetics)**或維生素D 類藥物,或極少數情況下考慮副甲狀腺切除手術,皆依醫師建議進行。
  3. 定期透析與充分清除

    • 透析是移除身體多餘磷、維持電解質平衡的重要手段。
    • 務必按時、足量地接受透析,不要因為「血磷暫時正常」就想縮短時間或間隔。
  4. 骨折預防與骨質保養

    • 預防跌倒:多做簡單的肌力訓練(如站立穩定度、緩步練習),家中環境要注意燈光明亮、移除容易絆倒的雜物。
    • 定期做輕度或中度運動:有助維持肌力與骨骼負重刺激(例如散步、柔軟操);但要量力而為,並與醫護人員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。
  5. 心血管保養

    • 若有心臟相關症狀(如胸悶、喘、心跳不規律),要及時和醫師聯繫。
    • 部分病人需做進一步心臟或血管影像檢查,早期發現血管鈣化或左心室肥厚,並據此調整透析參數或藥物。

四、常見疑問與解答

  1. Q:腎臟病人是不是都要低磷、低鈣?
    A: 並非人人相同。磷確實常偏高,但也有因長期控磷、控制飲食而造成營養不均或血鈣不足的狀況。請依護理師或營養師指示調整,不要過度自行限鈣。

  2. Q:為什麼醫師要我補充維生素D?
    A: CKD 患者身體合成活化維生素D 能力下降,若 25-(OH)D 濃度太低,骨骼礦化會受到影響,也可能使 PTH 過度升高,因此需適量補充以維持骨骼健康。

  3. Q:低鈣一定比較好嗎?
    A: 血鈣太低會導致 PTH升高,骨轉換異常;太高又可能造成血管鈣化或「骨轉換過低」;所以應依檢驗結果、專業判斷做調整。


五、與團隊合作,打造「個人化」照護

照顧 CKD-MBD 並非只有「控制磷、控制PTH」而已,也需要看病人年齡、生活型態、有無骨折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素,才能調整最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
  • 營養師:指導合適的飲食組合,避免過高或過低攝取量。
  • 藥師:協助了解磷結合劑、維生素D、鈣敏感劑等藥物的正確使用與副作用監測。
  • 護理師:透析過程中觀察有無低血壓、電解質異常,並提醒病患如何配合生活管理。
  • 醫師:整合各方資訊,制訂個人化治療策略,定期追蹤檢驗數據與臨床症狀。

結語

「保骨護心」是腎臟病友長期健康管理的關鍵之一。維持正常的鈣、磷與 PTH 平衡,對於預防骨折和心血管疾病都至關重要。請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,定期檢查、遵守透析原則、調整飲食與藥物,才能一起走向更穩定、更安心的生活品質。如果您對任何檢查數值或治療方案有疑問,歡迎立即與透析中心護理師或主治醫師討論,讓我們幫助您在「保骨、護心」的路上走得更順利。

TOP